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叫周飞腾,男,1992年出生,浙江诸暨人,中共预备党员,现为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文学院编辑出版学1201班学生。曾担任过校大学生记者协会会长、副刊编辑中心主任,校团委宣传中心副部长,校就业协会秘书部副部长;院学工办主任助理,院团委宣传部部长,院教学秘书助理,院华韵汉风通讯社社长;班级学习委员等多个职务。
小的时候,我对于文学便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喜欢阅读各类书籍名著和报刊杂志,只要手中有一本书或者一张报,就能让我安静待上一个下午,每次阅读之后我还会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想法撰写一些读后感,等到去上学的时候请我的语文老师帮我批改与斧正。此外,在同龄孩子之间,与他们最大的区别之处就是,我经常看新闻节目,甚少看动画片。每天晚上7点,我都会雷打不动地搬起小板凳,坐在电视台前,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节目。上小学时,处于认字学词阶段,基本是通过“听”《新闻联播》,当大人们询问发生哪些国内外大事时,我从零星准确地说出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与涉及到的人物,到后来能慢慢开始讲述整个事情发生的经过。上初中以后,收看《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时,一本笔记本和两支笔便成为我必备的工具,一只黑笔用来记录新闻的具体内容,一只红笔用来标注重点的信息点,截止到来上大学前,用于记录的笔记本足足有厚厚的6大本,每页纸上都布满了亲手书写的字迹。每周我还对从中挑选时下热点的新闻,对其内容撰写一些评论。每日记录新闻,帮助我积累了许多作文素材;每周书写评论,提高了我书写作文的能力,当时我的大部分作文所举到的事例都来自于此。
于是,从小到大,每当别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大声而坚定地告诉他:“我的理想是做一名记者!”记者是充满神圣感和光荣感的职业,因此,这是一份荣誉。记者又是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因此,这更是一份责任。大千世界,色彩斑斓,变化多端,每天每时都在发生着各种变数,而所有这些都是通过记者的笔和镜头让世人知晓的,这就是记者的天职。
2012年9月,我不远千里北上华外,来到文学院,就读自己喜欢的专业——编辑出版学,期盼在大学的美好时光里能学习到很多专业文化知识,心中怀着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追求与崇敬的心情,持之以恒地走在希望以后自己能实现成为一名记者的追梦道路上。
三年来,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思想上积极进步,学习上勤奋刻苦,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上勤俭节约。一直为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而努力拼搏,从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去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完善自己,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一、思想方面,我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集体;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御封建迷信等错误倾向;树立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认真参加学校及学院组织的各种比赛、活动。同时我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从一踏入大学校门我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大二时参加党校第十二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在培训班中认真学习了党章及党的知识并取得结业证书,在大三时从一名积极分子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生预备党员,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我会以更饱满的姿态迎接接下来的考验。在学习生活上更加完善自己,努力为国家为人民更好的服务,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学习方面,我深知出生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自己能有机会上大学学习是非常难得和荣幸的。家中共有五口人,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打一些零工维持家用。爷爷年迈腿脚不便并患有糖尿病,奶奶早年中风一直瘫痪在床,两位老人每天都需要服用药物来控制和稳定病情,将花费大量的医药费。母亲身体也一直不太好,不能从事长时间体力工作,只能留在家里照顾爷爷奶奶的日常生活起居,加上我在外地读书,所以家中很困难,所以我一直努力学习,坚持“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深刻认识到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于是始终都把学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端正学习态度,不为外界的环境所影响,上课认真听讲,课下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每项作业,还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广泛涉猎其他各科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学能力。经过努力,我的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一直居专业前列,在校期间于2014——2015学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被评为“优秀辅导员助理”、“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2013——2014学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个人”、“优秀团员”;2012——2013学年,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三等奖学金,被评为“优秀团员”、第七公寓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优秀干事”等诸多荣誉。
三、工作方面,我一入学便加入了学校和学院各部门组织,在三年的工作中,从各个方面锻炼和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在校大学生记者协会里,我从大一时普通的学生通讯员做起,凭借自身过硬的采访撰稿和部门管理能力,到大二时成功变为学生记者、担任副刊编辑中心主任,再到大三光荣成为学生编辑、担任大学生记者协会会长。任职期间,在校报编辑王瑜老师的指导下,我带领着协会内的学生记者、通讯员负责学校内校运动会、国际文化艺术节等各种比赛、活动的新闻报道宣传,通过采访老师、学生来撰写人物通讯稿、拍摄相关新闻图片刊发在《华桥外院报》上,努力在第一时间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向全校师生乃至社会民众传递学校最新资讯。作为志愿者,参与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多元文化教育中心”为华桥外院地球村揭牌仪式、2013年“海峡两岸民办(私立)大学校长论坛、2014年中国长春亚欧教育论坛等大型活动的新闻宣传,至今采访过校内外多位领导、老师。曾经有幸采访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 杜越先生,中国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第四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钟秉林先生,中华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会会长 张纮炬、亚洲大学国际学院院长 彭德保先生,大叶大学校长室专案企划处处长 李绍毓女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四届联合会主席 乔治•克里斯托菲德斯先生,欧洲联合会主席 丹妮拉•波佩斯库女士,希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秘书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欧洲北美地区副主席 杨利亚诺斯•马诺尼提斯先生等诸多校外领导、老师;秦和校长,校党委刘军书记、张斌副书记、白玲副书记,李贺副校长、王军副校长,校长助理兼研究生学院黄际英院长,公共教育学院德育部时万青主任,学生工作部王海龙部长,校团委肖北书记等诸多校内领导、老师。
同时曾领队参加在吉林财经大学举办的吉林省高校新闻工作者协会学生记者培训会、长春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十周年文艺晚会等活动,与吉林省各大高校记者团保持密切联系,提高华外在其他高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了筹备华外20周年校庆,利用2015年寒假时间投身采访在祖国各地的华外优秀校友,记录他们温馨的华外校园生活与职场奋斗经历,协助完成出版《华外骄子——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校友风采录》一书;在2015年3月至7月,参与20周年校庆专刊的采写与编辑,负责第6版科研篇、第18版思想文化篇、第19版祝福篇的文字组稿,共同完成出版《华桥外院报——庆祝建校20周年》专刊;2015年6月至7月,借助自身编辑出版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参与《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建校20周年教学成果汇编》丛书的封面设计,为庆祝华外20周年校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年来,作为学生通讯员、记者,在《华桥外院报》上共刊登新闻、副刊稿件37篇,其中个人撰写18篇、联合署名19篇,累计71312字左右;刊发10张图片,设计副刊版面11个,在校期间于2014——2015学年,获得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2014年评选活动中栏目类二等奖、副刊版面类三等奖,华外校报好新闻2014年评选活动中副刊版面类一等奖、新闻摄影类二等奖、通讯类优秀奖、言论类优秀奖、副刊作品类优秀奖,第三届大学生记者节“新闻采编业务技能大赛”一等奖,被评为“优秀学生编辑”;2013——2014学年,获得吉林省高校校报好新闻2013年评选活动中摄影类三等奖,华外校报好新闻2013年评选活动中副刊版面类一等奖、新闻摄影类三等奖、消息类三等奖、言论类三等奖,被评为“优秀学生记者”、“优秀学生干部”;2012——2013学年,获得第28届“铭记师恩”教师节主题征文三等奖,第二届大学生记者节“新闻突出奖”,被评为“优秀学生通讯员”等诸多荣誉。
在院团委宣传部,任职部长期间,负责学院内各种比赛、活动的宣传报道,维护文学院官方网站信息更新,以对内外发布为统计,独立撰写与编辑部员新闻稿件153篇,累计132738字左右;拍摄1193张图片。在新媒体流行的时代背景下,经过学院领导、老师同意,我于申请创建名称叫“汉苑华风”学院官方微信公共平台,以每周七天为一周期,设计不同的常规栏目和特色栏目内容,例如有文苑视点、文苑喜讯、文苑百事通、学生佳作等十几个栏目名称,并根据特定的节假日、华外活动进行专题宣传。从2014年3月17日开始发布第一条消息,至2015年6月30日我卸任部长一职,在这470天里,“汉苑华风”微平台平均每天发布5条消息,累计推送2350条左右,其中每天每条信息的文字、图片,我都尽心全面搜集、仔细认真审核,力求“汉苑华风”微平台能为学院全体师生提供最准确最精彩的通知消息,让大家能更快更主动地掌握学院资讯。此外,除了学院网站、微信平台,我还借助人人网、微博等网络媒体多种渠道、正面积极地宣传学院相关新闻报道。
2013年7月,经王莞情老师的推荐,在学工办主任主任段志达老师、当时任团委书记的黄宇丽老师的支持,高迪老师、郑春明老师的指导下,作为大一学生的我成功创建了文学院专业社团——华韵汉风通讯社。任职社长期间,我起草社内文件、开展社团活动、指导社员撰写稿件、拍摄照片以及编排版面,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帮助大家在社团这个课余“第二课堂”中进行实践应用。通讯社一直以“正确引导校园舆论、极力展现师生风采、积极丰富校园生活”为宗旨,借助院报《华韵汉风报》、通讯社论坛和微信公共平台为阵地,通过文字新闻、时事评论和图片共享等多种形式协助学院团委宣传部及时报道宣传文学院的重大新闻活动和最新动态。同时不定期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圆满举办了第一届华韵汉风系列比赛之汉字听写大赛、校园摄影大赛以及手抄报大赛,在弘扬优秀校园文化,丰富校园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迪老师、郑春明老师的指导和全体社员的支持下,我编辑出版了彩色版院报《华韵汉风报》第一、二、三期,并在华桥全校师生范围内发行传阅,赢得了大家很高的赞誉。经过将近两年多时间,社团社员人数达100多人,凭借精彩的社团活动、新颖的社团比赛以及完备的社团资料等多种优势,于2015年6月被评为“校级优秀社团”,获得3000元的奖金,这比奖金将更好地运用到社团未来的发展建设中,让通讯社变得越来越壮大、美好。
大一时竞选班级学生干部,在同学们的高票投选下,我被荣幸选举为担任学习委员一职,负责班级学习方面的相关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特色,精心策划早读内容,让班级每位同学在每日的早读时间内充实快乐地一起学习,既能复习稳固好昨日学科知识的情况下,又能了解国内外最新消息以及古今历史等许多内容。这个经典的早读模式,当时迎来其他班级学习委员的借鉴学习,在学院各个班级进行推行开展。课下,定期及时向各位任课老师反映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课程反馈,对于同学们在学习方面遇到的问题,我也热情耐心地一一仔细解答。
四、生活方面,我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不与别人攀比,不讲排场;我积极乐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以饱满的热情迎接生活中每一天的挑战;我时常告诫自己要一直向前看,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于此同时,我热心地帮助同学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为同学提供和谐的生活空间,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在课余时间,我也会时常到图书馆阅读经典文学名著,或者上网浏览新闻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增强自己的时代感。周末放假的时候,我还会参加一些勤工助学工作,赚到一些生活费用,不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还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和工作经验。
在校期间,我也很注重社会实践,于2012年11月成功被吉和网校园小记者,通过精心撰写文字、拍摄图片,并将华外的诸多特色比赛、活动,在吉和网高校联盟的论坛上发布贴子,全面宣传华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积极传播华外学子身上的正能量,其中好多贴子被设置为精华帖,还被推送上吉和网网站头条滚动新闻,最终被评为“优秀论坛版主”的荣誉称号。
当下,我正处于毕业实习阶段,在诸暨日报社作实习记者。起先在专刊编辑部,通过采访各个商会会长、商家企业家以及顾客等人物,协助编辑策划出版《诸暨小商品市场报》、《诸暨人》等专刊报纸。现在在时政新闻部,跟随记者赴会下乡,采访市镇乡领导、村民等人物,撰写“诸商回归”、“五水共治”等热点新闻稿件,刊登在《诸暨日报》第二版要闻上。在实习锻炼中运用与检验自身掌握的专业文化知识,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或者不足,总结失败的教训,并及时的改正与弥补。与初入大学的情况相比,今天的我更能沉着、冷静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哪里有新闻采访,哪里就有我们忙碌的身影。忘不了校大学生记者协会,忘不了院团委宣传部,忘不了华韵汉风通讯社,更忘不了每年华外的迎接新生、秋季运动会、国际文化艺术节和欢送毕业生……每一个重大事件,我都和协会、部门以及社团的学生记者、学生通讯员共同奋斗在宣传报道的第一线,过程中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通讯报道中。作为学生记者,有时我们会为了一个版面、一张图片、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出现的问题而互相进行反复琢磨与讨论,这或许便是新闻记者的职场敬业精神。
在华外三年多采、写与编的历练下,我学会了用嘴与被采访者进行良好的沟通,用眼去细心地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用清醒的头脑去思考问题,用乐观成熟的心态去面对新闻采访的突发状况,用理性客观的文字去记录事情发展的始末,撰写出了不少精心采写的宣传报道。因为喜欢文字,所以选择了做一名记者;因为选择做记者,所以便选择了奔波,选择了忙碌。
选择了记者,就意味着承担起了社会发展观察者、记录者和守望者的历史责任。
人的一生,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能出好的成绩,亦或是有所作为,未来在职场上能够做一名记者,这便是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我亦深知作为记者,任何时候都要忠于自己的职责,坚守道德的底线。只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才能不负民众的信赖,才会不辱记者的称号!走在新闻的路上,我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把忙碌当充实,把辛苦当乐趣,当电脑键盘响起时,那便是最美妙的音乐。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我都会一直走下去。
三年的美好的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回忆我的大学生活,感觉自己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思想、学习、工作与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些都为为自己能尽快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始终贯彻着这样一句座右铭——“心中有梦,行于足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时激励自己学习,鞭策自己奋进。我也一定会牢牢谨记秦和校长在第十届国际文化艺术节展区对现场全体同学鼓励的话语,磨练意志、修养品行、升华人格,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断进取,努力使自己培养成为一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栋梁之材,懂得回报社会,为国效力。